弱势群体不是体育冠军的代名词

去年12月初,一个同事将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五名高中生介绍给我,并郑重其事地将他们要参加的哈佛中国大智慧(CTB)介绍给我,希望我能成为这五名高中生组成的机智五人组参赛小组的指导老师。看到孩子们的参赛题目——体育冠军的五味人生,作为体育记者的我不假思索地欣然接受。

经过三个多月与机智五人组密切配合,我带着孩子们初步完成了他们的研究课题,而这样的经历带给我的则是远超平日采访的感悟与收获。

真诚,冠军送给孩子们的见面礼

孩子们和钱红(右)对话

原本并不熟悉的四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组成一个比赛小组,在商量选题、制定计划、落实采访、撰写微信稿件的过程中时有争论在所难免,好在大家出于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这些分歧与争论最终反倒成就了调研选题的高质量。

机智五人组经历了街头随机采访、团队分工合作的历练之后,选择一位有代表性的体育冠军同孩子们坐下来面对面详谈就成了必然。哪位体育冠军愿意接受高中生采访呢?想来想去,我和孩子们选择了游泳奥运冠军钱红。没想到,电话中刚同钱红说起哈佛大智慧这个比赛,她便欣然同意。更令人感动的是,约定采访见面那天,钱红不但提前到了事先说好的咖啡馆,而且还带来了自己的先生。

采访过程中,钱红更是敞开心扉、一吐为快,丝毫没有任何架子,令孩子们同她的对话深入而顺畅。采访结束后,孩子们当期推出的微信公号题目便是《钱红专访:一次深入灵魂的交流,没法儿再深了》。

成功结束这次高中生与奥运冠军面对面的采访,我感触最深的是:体育冠军们真是阳光、真诚,哪怕是面对孩子,他们也肯于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

我想,这样的采访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更大的意义并不在于钱红说了什么,而是钱红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体育冠军内心世界的那扇门。

品质,冠军有别于普通人的标签

在什刹海体校校长的“座椅”上感受一下

以往,人们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描述运动员群体,用“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调侃体育老师。

但在指导孩子们采访的过程中,两个小细节足以更新人们对于运动员的错误认知。

孩子们选择北京一月份最冷的那段时间去了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并成功采访到了什刹海体校校长姚强。采访期间,曾是跆拳道选手的姚强不但字字句句透着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而且还专门给前来采访的中学生看了看自己的“座椅”——一个方方正正的方凳。一校之长为何不坐大班椅而非要坐小方凳?姚强的解释是,作为练过跆拳道的人,他希望自己时时刻刻保持挺拔的身姿和饱满的状态。

无独有偶,在采访“吊环王子”陈一冰的过程中,他颇为明确地提到了“冠军品质”。他说,冠军品质是一名体育冠军的最大财富。这份在平时训练比赛中成就的品质,如能在退役走上社会时依然保持,那么他的退役转型之路也会走得有条不紊。

公益,冠军释放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

孩子们在采访陈一冰(左)

尽管很难做到系统接受教育,但运动员并不一定就是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

毫无疑问,那些通过夺冠拉高知名度的体育冠军,在退役转型之时往往也意味着更多机会。

近年来,有为数不少的运动员开始积极尝试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一些将体育冠军拉进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体育组织,也越来越充分感受到体育冠军参与公益活动的强大号召力。

陈一冰就是体育公益的热心参与者。他在接受孩子们采访时坦言,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很有意义,但当前和体育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不然,中国体育的慈善之路将很难走远。

由此可见,体育冠军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也绝不是人们调侃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的没有一技之长之人。体育冠军是有血有肉、敢打敢拼的特殊群体,体育冠军是抓人眼球、吸引关注的特殊群体,孩子们据此提出成立退役运动动员之家,让知名运动员牵头招募志愿者,进而搭建退役运动员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平台,可谓善莫大焉。

Source Article from 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6/0309/c22155-28184741.html